湖北放生协会
网站banner图片

文章图片

当前位置:湖北放生 > 放生时间 >
台湾山放生刺猬在哪里,台湾经验
来源:http://www.cxppzy.cn  时间:25-05-11 08:41
摘要: 10、广钦老和尚与煮云法师的弘法经验二、放生时辰有讲究不1、1947年农历六月十五日,广钦老和尚偕同台湾基隆籍在闽南佛学院求学的普观法师,由福建厦门乘轮船渡海赴台,于十六日

一、南京哪里能放生蝎子

1、一九五七年,龙岩糖厂的厂长赵旺居士请我到工厂为员工说法,并且举行皈依典礼,此后就在该地成立龙岩念佛会,弘法度众。随着各地前来的信徒增多,他又在土库、虎尾等地广设念佛会,宣扬妙谛。当年,正信佛教能在云林地区迅速传播,赵旺居士可说是功不可没。

2、因为赵居士对于台湾糖业发展贡献很大,政府又派他到泰国协助当地糖农开发。初履斯地时,他语重心长地对友人说:「我希望台湾种植甘蔗的经验能在泰国生根结果,更殷切期盼大乘菩萨道的种子也能在南传国家发扬壮大。」

3、惠安石雕艺术与台湾寺庙建筑

4、几年前,台北市灵山一寺庙修建时,需500尊石罗汉。寺庙住持正在为张罗这500尊石罗汉犯愁,有一天晚上突然做得一梦:佛祖指点他跨越海峡往西去素称“石雕之乡”的惠安县寻找。寺庙住持果真派出2名尼姑前来惠安探听虚实。果然梦境成真,在惠安县石雕厂订制了这500尊石罗汉,运往台湾时曾成为海峡两岸的一大新闻。

5、惠安石雕源远流长,早已蜚声海内外。他们用钢钎和铁锤就能在坚硬的石块上敲刻出圆雕、浮雕、沉雕、影雕和线雕等几大类、上千个品种的石刻品。小的仅有2厘米多长,大的达几十吨重。有古今人物,飞禽走兽,风光胜景,花卉果蔬,还有实用器具和建筑装饰等。众多的产品早巳远销东南亚和欧美等几十个国家和地区。南京中山陵、台湾龙山寺和日本鉴真和尚陵园等国内外许多的著名建筑物都留有惠安石雕工匠的杰作。

6、惠安与台湾仅一水之隔,历来关系密切。据记载,明末清初就有惠安人到台湾定居。现在的基隆窟仔底“大乍新村”,淡水八里温地区的“港乾四房村”等就是惠安人在台湾的聚居村落。随着交往的发展,惠安人也把石雕艺术带到台湾。据传,20世纪初,崇武著名石雕师蒋龟音就到台湾开石雕店。后来,台湾仿照大陆习俗修寺建庙,崇武五峰等地有更多的石雕工人应聘去做工。台北的龙山寺、台中彰化、新竹的妈祖庙、台南的昆亲王庙等著名的青石雕建筑装饰,大部分都出自崇武五峰石雕工人之手。特别是蜚声中外的台北龙山寺那八对大龙柱,八条摇头摆尾、蟠飞于云雾之间的巨龙,那维妙维肖的形态,精妙绝伦的神韵,真叫人疑是鬼斧神工。还有那蒋金辉的装饰性青石雕《黄鹤楼会宴》和《张飞战马超》等都轰动了当时的台湾和日本美术界,誉满东南亚。以后还有些石雕、木雕师在台湾定居下来,例如台湾桃源县有个溪底村,就是崇武五峰、溪底二村工匠后裔聚居的村落。

7、近几年来,随着海峡两岸关系的沟通,台湾修建寺庙更是青睐于惠安石雕。据了解惠安石雕生产基地崇武的人士称,近几年来,崇武石雕大宗产品除墓碑外,就是台湾修建寺庙订制的石狮、石龙柱,石刻壁墙和石雕装饰等。在崇武溪底村的一石雕厂,踏进接待室,一块写着“巧夺天工”四个镏金大字的红匾就映入你的眼帘,这则是台湾客户对这个厂产品的褒扬。原来这个厂已为台湾10多个寺庙的修建,提供了一批又一批石龙柱、石壁堵、石神桌及一系列木雕产品。螺阳一石雕厂为高雄市龙成宫雕制的一对大石狮,高达3米,重超80吨。那硕大无比的样子,让人一看就会觉得它吼啸一声就会地动山摇。据说,运往台湾时,曾在当地引起轰动。而崇武另一石雕厂为台湾桃园包青天祖师庙雕琢的影雕《西游记》,则创下了影雕面积之巨的记录。此块影雕总面积超过200平方米,画面里的人物、风光、花草、胜景,无不纤细入微,意境深邃,深受观赏者的广泛赞扬。

8、(作者工作单位为泉州市惠安县委宣传报道组)

9、就当代台湾的佛教信仰而言,1945年光复后的四五年间是以民间佛教——儒释道杂糅在一起的斋教为主,闽南寺院的五堂功课为辅,慈航法师创办的台湾佛学院为星星之火,并以日本化了的学术佛教为点缀,基本上处于鱼龙混杂的无序状态。伴随着国民党政权在台湾的日益巩固,社会由紊乱走向安定,台湾经济由疲软走向强势,逐渐成为“亚洲四小龙”之台湾佛教也由无序走向有序。本文拟就近60年来,净土宗在台湾的四种传播方式,做一些粗浅的论述。

10、广钦老和尚与煮云法师的弘法经验

二、放生时辰有讲究不

台湾山放生刺猬在哪里,台湾经验

1、1947年农历六月十五日,广钦老和尚偕同台湾基隆籍在闽南佛学院求学的普观法师,由福建厦门乘轮船渡海赴台,于十六日中午抵基隆,标志着大陆僧人在台湾光复后,开始向岛内传播大陆佛教。

2、广钦老和尚(1892—,福建惠安县人,俗姓黄,是台湾光复后第一个赴台弘法的大陆僧人,弘法时间长达40年之久,他的道德情操感化了成千上万的台湾信徒,在当代台湾佛教界有巨大影响,被赞誉为“佛教界的国宝”。1947年农历六月赴台后,先在极乐寺、灵泉寺、最胜寺等处挂单,七月初,往返于台北芝山岩和法华寺之间。1948年春,在台北新店街后山壁间凿石洞,命名广明岩(今广明寺),1951年再于右后方上侧大石壁雕“阿弥陀佛”大石像,左下凿石洞(现广照寺内天君殿);大佛龛总高6丈,宽9丈,深9尺,佛身高1丈,莲座宽8尺,深6尺,高3尺,开台湾凿石佛风气之先[1]。1952~1986年,先在台北县土城镇成福山上的“日月洞”修苦行,后在土城镇清源山(原名火山)创建承天寺,作为在台湾传播净土宗的基地,对当代台湾净土宗信仰影响深远。

3、广钦老和尚在台湾传播的佛教,是明清以来正统的净土宗,在强化僧团五堂功课的基础上,特别推崇苦行,通过经忏法会的方式,向社会各阶层传播净土宗。2005年7月,笔者曾到广钦老和尚创办的承天寺进行实地考察,只见该寺完全保留了明清寺院传统,僧尼按时出坡(从事寺院的各种劳动),大寮(厨房)仍然用柴草作燃料,尼僧亲自烧饭菜,未经许可,俗人不能随便进入大寮,俗人也不能在寺院留宿,只有在农历七月举行的地藏法会期间(30天),参加法会的俗人才可以住在寺院里,过集体宗教生活。也就说,地藏法会是承天寺与台湾社会沟通的桥梁,也是承天寺净土宗信仰向社会传播的渠道。

4、1950年,煮云法师赴台,创立了以通俗弘法和打佛七的方式在台湾的弘法模式。

5、煮云法师(1919—,江苏如皋人,俗姓许,曾入私塾读了几年书。15岁时因偶然读到《看破世界》一书,开始吃长素,并且萌发了出家的念头。19岁时,日本发动侵华战争,苏北成了沦陷区,他就逃离家乡,准备出家,20岁时,经人介绍在距离家乡附近的一座名叫“财神庙”的小庙出了家,23岁时,到南京栖霞山受戒。两个月的戒期圆满后,就留在栖霞山律学院学习。当时栖霞律学院的院长志开法师是星云法师的出家师父,星云法师也在律学院读书,和煮云法师既是同戒又是同学,两人情谊甚笃,并和其他五位同学,互相结拜为七兄弟,成为以后在台湾二人相互支持、合作的因缘。三年后,煮云法师离开了栖霞山,到镇江的焦山佛学院求学,但只旁听了半年就被迫离开了焦山佛学院,到上海清凉寺去赶了8个月的经忏,学会了“三时系念”等超度荐亡仪式,成为他在1951年前后在台湾相继主持“后里震灾超度大法会”的资本,轰动一时,也为他在台湾打开了知名度。之后,正巧圆瑛法师开办“楞严专宗学院”,这时他已经27岁了,正式入学就读,由圆瑛法师亲自讲解《楞严经》,白圣法师任监学。然而好景不长,隔年圆瑛法师就中风病危而使学院陷入瓦解状况,煮云法师又只好离去。1947年,煮云法师前往普陀山,成为知客僧,广交佛教界或社会各界前来普陀山的人物,尤其是与国民党军队医院的院长交往密切,成为他在1950年得以跟随驻在普陀山的军医部队来到台湾的增上缘。

6、由于煮云法师在大陆读过佛学院、会赶经忏,更为重要的是拥有“普陀山来的和尚”这个金字招牌,成为他在1950年代向台湾农村弘法的助缘,很容易取得台湾信徒的信任,这是因为观音菩萨信仰在台湾民众中间非常盛行,而普陀山是观音菩萨的道场,煮云法师是“普陀山来的和尚”,用讲普陀山的传说和“打佛七”的净土法门,兼用赶经忏的方法,很快就在台湾的贫乡僻壤走红。[2]

7、讲经式传播:李炳南的弘法经验

8、台湾净土宗信仰的主流,是民国高僧印光法师革除了经忏的苏州灵岩山宗风[3]。该宗风有两个特点,一是“教宗天台,行在净土”,实际上是把隋唐时期的汉传佛教天台宗和净土宗合而为一。二是“敦伦尽份,佛儒一致”,实际上是把净土宗与儒家思想合而为一。印光法师的这种“加法”理论,既保证了汉传佛教的纯洁性(反世俗化),又满足了民国文化保守主义的需求。直接把印光法师改良后的苏州灵岩山净土宗风传播到台湾的是李炳南。

9、李炳南(1890—,名艳,字炳南,法名德明,晚年号雪庐老人,山东省济南市人。精通儒家的四书、五经、诸子、史书,毕业于山东法政学堂,善诗文、能奏笛、会剑术、兼习中国医学。1912年约集济南的教育界人士,成立“通俗教育研究会”,担任会长,鼓吹女子不缠足,女子要受教育,揭露鸦片烟毒的危害,以及青年男女不得早婚等改良民俗的言论,受到省政当局的嘉奖和鼓励。1920年出任山东莒城县典狱长,在监所推广德育教化,让囚犯改过自新,重回社会做人。这期间,毕业于陆军振武学校及日本早稻田大学的梅撷芸(光羲,1880—正在济南的大明湖畔开设佛学讲座,讲授唯识,李炳南就拜他为师,学习唯识学。1927年,国民革命军北伐,兵临莒城,县知事弃城逃走,他以典狱长的身份,联络城中士绅,指挥军警维持秩序。1930年,中原大战爆发,莒城被围数月,遭炮火轰击,城中缺粮,人民饿死者极多,李炳南也困在城中,偶然读到一册丰子恺的《护生画集》,感到要消弭战争,根本之道在于戒杀护生,这时他立下誓愿,如果这一次兵难不死,他以后一定终身茹素。后来莒城解围,他实践誓言,终生不再肉食。这时,印光法师在苏州办了一个“弘化社”,专门印赠佛书,他去信索取,很快就收到《学佛浅说》、《佛法导论》等一类的小册子。读后,对于印光法师佩服万分,后来遇到一位居士,是印光法师的弟子,愿意为他写信介绍,以此因缘,就以通信方式,皈依于印光法师,法名叫“德明”。抗日战争前夕,专程到苏州报国寺参谒印光法师。

10、李炳南之所以如此推崇印光法师,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印光法师调和佛儒的理论。1934年,莒县重修县志,担任总纂的是翰林出身的庄心如太史,约李炳南担任分纂,他就由狱政转任修县志的工作,三年县志修竣,庄太史推荐他到大成至圣先师奉祀官府担任秘书,未久晋任为主任秘书。自此,他与时年20岁左右的奉祀官孔德成,结下了50年的深厚友谊。抗日战争爆发后,他随着奉祀官孔德成到了四川。在重庆时,太虚法师派他和定九到监狱弘法,几乎走遍了重庆及其附近各县的监狱,去作佛学演讲,劝犯人改恶向善。后来奉祀官府迁到西郊的歌乐山,他也陪着孔奉祀官到歌乐山居住,经太虚法师同意,在云顶寺开设佛学讲座,听众逐渐增多,数年之间,成立了一个居士会,大家捐钱重修了庙宇。抗战胜利以后,李炳南随奉祀官府回到南京,曾三次随着孔奉祀官返回曲阜,祭祀孔林。1949年2月,李炳南随孔奉祀官赴台寓居台中,这年,他已经是60岁的老人了。李炳南一到台湾,就在台中法华寺开讲《心经》、《四十二章经》。[4]

标签:

友情链接:
昆明人才网奈宝医疗网